青少年缘何离家出走

 

11月21日,通城市3名初二女生因迷恋上网,继而离家出走到武汉。为筹钱泡网吧,三人竟伙同男网友导演了一起绑架案(本报11月23日曾作报道)。案子虽破了,却留给人们无尽的思索。近些年来,时常听到青少年离家出走的消息,人们不禁想问:孩子们到底是怎么了?

 

以小学高年级和中学低年级的学生居多“离巢”青少年五特点

 

近年来,出于种种原因,青少年未经父母同意便离开家庭,少则数天,多则数十天的情况时有发生。青少年离家出走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。近日,武汉市某中学组织的一项书面调查显示,青少年离家出走具有以下特点:

 

1.离家出走者向低龄化发展,其中14岁是青少年离家出走的高峰年龄;

 

2.离家出走的青少年中,男生多于女生,其中大多性格孤僻,容易冲动;

 

3.在离家出走者中,以小学高年级和中学低年级的学生偏多;

 

4.导致青少年离家出走的主要原因,是他们正处于走向成熟的阶段,自我认识和判断能力较差,但其成人意识和独立意识却很强;

 

5.离家出走的青少年主要从事打零工、经商做生意、流浪乞讨,甚至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。

 

每一次青少年出走的背后,都有一串揪心的故事。出走的孩子身心受损,孩子的家长心急如焚,学校老师四处奔忙。那么,这些孩子又为何频频离家出走呢?

 

“离巢” 离家出走动因多多其实,动辄出走,反而会弄巧成拙

 

为了调查青少年“离巢”的心态,记者在某中学的初三年级做了一次调查。学生反馈的意见让人始料未及。半数以上的学生称,平时学习的压力太大,加上家长和老师不停地强调升学和成绩,使自己终日处在紧张的气氛当中,心情变得郁闷后,就有离家出走的冲动。一些孩子向记者坦言:“想起来,那似乎就是一种摆脱压力的办法。”

 

林琳(化名)给记者讲起了这样一件事。一次,她中考没考好,一向要求严格的妈妈不停地责怪她,插不上嘴的林琳委屈地哭起来。妈妈却接着数落她:“就知道哭,哭有什么用?”林琳说自己几乎崩溃了。第二天,林琳不给家长打招呼就到小学同学家呆了一晚上。次日早上,林琳一进校门就看到了满脸苦愁的爸妈。“虽然觉得对不起他们,但就是有种报复的快感。”

 

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,一些大众传媒的一些不良信息也成了孩子出走的“导火索”。诸如少年离家到深山学艺或参禅仿道的影视片,赞美流浪生活的流行歌曲,青年男女私奔的文艺作品等,使个别年幼无知的孩子想模仿他们,去寻找一种向往的生活。

 

网络的兴起,也使少数自控能力较差的孩子在网络中迷失了自己。一些青少年想与网友见面,得不到家长的同意,便不辞而别,踏上了会见网友的征程。

 

华师一附中心理高级教师尹邓安称,孩子出走的原因也许单一,也许复杂,但有一点是共同的,就是孩子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,无法解脱,于是一走了之。其实,出走不能解决问题,反而会增添新的挫折和压力,甚至带来灾难。

 

在孩子离家出走的日子里,父母“老了”很多 “离巢”令老师家长心力交瘁

 

记者在武昌区工读学校采访时,了解到这样的细节:进入这里的孩子,几乎人人都有过离家出走的经历,许多孩子坦言就是在离家出走的日子里走上了歧途。

 

该校学生陈君(化名)的妈妈,特别害怕听到“离家出走”这几个字。陈妈妈告诉记者,由于两代人之间缺乏交流,孩子最早一次离家出走是在其9岁时,开始只是到街头呆一晚上。找回来后,陈妈妈不得不答应了孩子的要求。不料,从此以后,家人只要有一句话没说好,孩子就故伎重演,出走时间也越来越长。最长的一次在前年,孩子走了近1个月,见到孩子时是在派出所。陈妈妈说,在孩子离家出走的日子里,自己老了很多。

 

该校校长张辉称,青少年生存、自护能力差,离家出走不仅容易荒废学业,而且如果孩子出走到外地,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支持,容易受人欺负或成为被害人,如带的钱物被人偷、抢、骗,被挟制、胁迫、恐吓、伤害等,最终陷入生活无着落、无处觅食住宿的困境,孩子只有铤而走险,去偷窃、抢东西,从而走向犯罪。

 

心理学专家说“离巢”

 

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专家郑晓边告诉记者,青少年离家出走,是因为孩子的心理在“社会化”过程中,品行发展产生障碍,于是行为出现偏差,做出了与年龄和社会规范相违背的事情。具体地说,有内部原因和外部环境两大因素。

 

内部原因在其自身。青少年成长过程中,有“安全感需要”、“情感需要”、“自尊需要”、“成就感需要”等。整天埋头于枯燥的学习中,他们会害怕考试不及格,害怕被同学瞧不起,害怕被家长和老师责骂等,这样很多不安全因素让他们的“安全感需要”没有被满足。

 

同时,他们需要父母给予深层次的关爱和交流,渴望被爱、被理解,这就是“情感需要”。他们还要求被人尊重,满足其“自尊需要”,他们更渴望有成就感,希望自己的行为被肯定。当他们的某些需求没有被满足,加上一些偶然因素做导火索,就成为了他们出走的动机。

 

从外部环境来讲,首先是家长疏于管教。一些家长自己的文化层次不高,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是盲目的,不懂如何贴近孩子。要么就是只忙于自己挣钱,完全不管孩子;要么就是管得太多,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。其次,学校与家长疏于沟通,一些学校的“家访”早就名存实亡。家访应该是真正去了解孩子的生存环境和课外的状态,而不是做给家长看的。再次,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不利。青少年没有自己的活动场地,没有自己的文学、影视、音乐作品,社会对青少年的精神需求太忽略,导致他们模仿成人思维和行为方式。

 

都来预防青少年“离巢”

 

脆弱的孩子急需“补钙”

 

武昌区某校教师陈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:“孩子离家出走,一方面是压力大所致,这与老师、家长的教育不当有关,但另一方面则可以看出如今的孩子过于脆弱。”陈老师说,现在的孩子需要“补钙”。

 

陈老师称,孩子过于脆弱,也和家庭教育有着一定的关系。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,从小家长就比较宠爱,也没有吃过什么苦,一旦受到挫折,就下意识地逃避而不是去坦然面对。

 

“一次小考没考好,孩子很可能就会好几天闷闷不乐,心理的阴影久久挥之不去。”采访中,不少家长也说出了自己的担忧。

 

因此,培养中小学生健全的心理、完善的人格、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,也是预防离家出走的最根本的办法。陈老师说,现在不少学校都提倡给孩子加强挫折教育,提高孩子的耐挫力,“太过脆弱的学生不可能成才。”

 

善待孩子从我做起

 

郑教授称,孩子的出走反映出当前教育的漏洞。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,使学校往往忽视心理素质教育,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。“我们需要反思我们的教育方式、社会压力。”对于已经出走的孩子,不要给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,要一视同仁,要了解他们内心的“需要”,例如他们需要“成就感”,就要给他们适当的支持和鼓励,从内部来激发其“成就感”,这样他们就不会用出走的方式自己去寻找“成就感”。

 

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,在出走的孩子中,有57.5%的孩子是因为与家里闹矛盾才出走的。因此,为预防孩子出走,家长有责任增强家庭的吸引力。首先,家长要努力做好自我“减压”,坦诚地面对现实,让孩子把对家长的不满统统说出来。家长冷静思考,该承认自己缺点错误时,勇敢地承认,并向孩子表示谦意。

 

其次,对已经出走过或有出走念头的孩子,家长要耐心说服教育,要相信孩子,也让孩子自信,使他(她)有能力处理好自己遇到的麻烦。同时,家长要认真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有不当之处。家庭教育不当,往往是孩子出走的直接导因。很多家长“自居心理”极强,总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对的,是为了孩子好,一贯“理直气壮”。正是这种“理直气壮”会带来苦果。这样的家长应尽快改变“自居心理”,听听专家、老师和孩子的意见。家长教育态度、方法的改变,会促使孩子接受教育的态度发生改变,不良的隐患可以消除。

 

最后,家长还需多与教师以及孩子的同学接触。从他们的谈话中,可以知道很多关于自己孩子的情况,有些异常表现也会提早得知,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。